国家赔偿法中的时效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9-07-12 浏览:189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赔偿请求人要求确认有本法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被要求机关不予确认的,赔偿请求人有权申诉。”该法条规定了国家机关有《国家赔偿法》第十五、十六条规定的行为后,请求人要求确认的程序,但请求人要求确认的时效没有规定。

该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又规定“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但被羁押期间不计算在内。”那么,从违法行为发生至确认该行为违法之间也没有时间限制。根据一般理解,只要请求人认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属于《国家赔偿法》第十五、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而且侵害了自己的权益,任何时候都能主张该行为违法。这一规定,给司法实践造成了不小困难,一是请求人没有紧迫性,对自己的权利久不行使,会使这一法律关系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二是赔偿义务机关工作难度增大。因为时间过得越长,人事变动越大,有可能当时的办案人员离开了原工作岗位甚至不在原单位,更可怕的是有的人可能永远离开了我们。文件也可能丢失,使得案件复查难度增加。这一规定也可以说是一种疏漏,既不符合立法惯例,又不利于维护请求人的权益。比如,1993年某公安机关以诈骗为由对犯罪嫌疑人谭某进行羁押并扣押了财产。1997年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随后解除了羁押。谭某一直以口头方式要求返还财产,而公安机关则一直以口头方式告之本案尚未侦查终结而拒绝,直到目前还没有解决。如果有确认时效的法律规定,那么谭某既可能直接要求公安机关赔偿也可能选择先要求确认公安机关的行为违法。而公安机关则可以依据确认时效的规定作出相应决定。

与此同时,《国家赔偿法》却规定了两年的赔偿时效,这在实践中意义并不大。因为一般来说,请求人已得知国家机关的行为被确认属于《国家赔偿法》第十五、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后,超过两年才提出赔偿的不多,但作为一种法律规定,以防万一出现原来不想索赔事后又想要索赔的情况有法可依也无不可。

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修改《国家赔偿法》时规定请求人要求确认国家机关有《国家赔偿法》第十五、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时效为两年。自行为发生且请求人被解除强制措施之日起计算,如果请求人没有被采取强制措施可直接从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

关于国家赔偿法中的时效的相关刑事法律问题,建议咨询专业的刑事律师

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

诉讼时效中止与中断的区别有哪些

国家赔偿法赔偿范围

诉讼时效中断的原因有哪些

如何理解和适用国家赔偿法规定的请求赔偿时效

国家赔偿法的具体时效制度规定